第六十九章 回到昌隆(1 / 3)

2009年3月的一天,周一。阳关明媚,春风和煦。我骑着大摩托车,从齐园镇的夏洼村赶往牧原镇的杜家湾村。

“夏老师,快去班级看看吧!杜俊豪和杜天恒又打起来了!”我前脚还没踏进办公室,就被我的学生冯雅文大呼小叫的拉着往六年级教室跑去。

“怎么又打起来了?”这两个孩子,非要把我气死,上个星期因为打架,我罚他们扫了一个星期的厕所。看来,这厕所的臭气,还是没熏得让他们长心啊!

我在2008年6月份燕州市的入编考试中成功入围,成绩也还不错,计算机专业第四名。但是在选岗的时候,我向市教育局申请,想回家乡执教,为家乡作贡献(其实主要目的是想回昌隆县,因为蒋正在这)。昌隆县本身就是个贫穷大县,很多教师都是想着法子的考出去,而我这种主动请缨要回去的,几乎没有。所以,申请很快就批了下来。

但是我万万没想到,回到昌隆县后,我就被分配到了牧原镇杜家湾小学——这个昌隆县最偏远的地方。虽然牧原镇和齐园镇相邻,但是这杜家湾村离我们夏洼村可是相距20公里不止啊!而且这道路也不太顺畅,虽说这两年昌隆县“村村通”道路硬化基本完成,但是,从夏洼村到杜家湾的道路,不但曲折,而且还有两公里距离的土路没有修。

这两公里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一大片耕田,一座座土坟。我第一次走过的时候,脊背都是发凉的。牧原镇中心校的领导知道这个情况后,就让杜家湾小学的校长想办法结局我的住宿问题。所以,来到这个地方任教后,学校给我腾出了一间小屋,供我居住。

近年来,由于大量的人员外出务工,有的人选择把子女带在身边,让子女在外地就学。但是更多的人选择把孩子留在家里,让亲属帮忙照看。而这些留在家里的留守儿童就学问题,又分为两种,一种可能是比较重视教育或者家庭条件比较好的,选择让孩子在城里或者在集镇上就学;还有一种就是不怎么在乎孩子的教育问题,或者家庭条件不允许,就选择了就近入学。所以大量的农村孩子背井离乡,分散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而真正在家上学的人,少之又少。

据牧原镇一些老师透露,牧原镇16所村小里,除了牧原镇边缘地区有些学生,乡镇附近的乡村学校里几乎没什么学生(他们大部分选择牧原镇中心小学)。而边缘地区村小的学生人数也是少得可怜。听说,有个村小的五年级今年就招了四个学生,六年级由于没有生源,被直接砍掉了。四个学生也是时而来时而不来,老师上课都没劲。

而我处的杜家湾小学,是牧原镇最偏远的一所乡村小学,也是整个镇子老师人数最少,学生人数最多的小学(6个年纪,7个老师里还包括一个校长)。我不但是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六年级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还有这个班级的英语、音乐和体育老师。每天6节,一周30节课的工作量,让我活得了无生趣。而这个学校的学生,也是出了名的调皮捣蛋!哎......本来打算和蒋正离得近些,可以帮助他分担一些家庭得不幸。没想到,我自己首先变得不幸了。

蒋正回到昌隆县后就开始马不停蹄的找工作了。他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招考,投递了许许多多的简历,但是仍然是一份工作都没有找到。他变得灰心丧气,整天郁郁寡欢。我由于工作太忙,除了周末的时候能够和他好好谈谈,其余时间真的一点都顾不上他。他偶尔也会来学校看我,但是每次来,都会引起校园的一阵骚动,孩子们像看明星似的,拥挤在他身边,又不敢靠近,只是好奇的忽闪着大大小小的明亮眼睛,好奇的打量着。

后来我也不让他来了。怕学校老师回头乱说,传到乡镇中心校那边就不好了。

蒋正在家乡呆了半年,一直在家中待业。我知道他很着急,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