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王道(1 / 3)

桀宋 迷惘的小羊羔 4707 字 2019-11-14

宋君偃认为,法家和儒家最大的区别在于,法家兴国却不可治国,儒家治国却不可兴国!

为什么这么说呢?

法家讲究的是依法行事、言出必行、公事公办、不留情面。

秦国当年就是靠法家的政令而兴盛,一举歼灭六国,商鞅给秦王提供的‘耕战‘策略把整个国家变成一个高运转的机器。

种田的交税,吃粮的打仗,没有第三种人。

而因为法令的极端严酷,国家使用了过度的杀伐来维护法律的尊严,逼的几个怕晚了日程被杀头的军汉造反陈胜吴广。

搞得安逸惯了的六国贵囘族、士族到处串联。

连秦国人自己也被秦法折腾的极寒困苦,当年为了胜利受些苦也就罢了,可都统一了还这么严厉秦人自己都吃不消了,秦朝就这么极盛转败了。

同样的比如斯囘大林时代的苏联,为了国家的工业化,农民税务极重,国人民都吃不饱。

二战以后赫鲁晓夫也改变了很多政策,可是和平了4o年国家8o的力量还是生产武器,而不是提高人民生活,俄国人自己穷日子也过够了,不想再勒裤腰带射卫星了,所以苏联倒了。

儒家讲究的是中庸之道,靠人情、仁义、关系来办事,不走极端路线。这样的治国可以长期的和平稳定。

儒家的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和礼制,主要是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讲究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讲究君权神授,君王都是奉上天所赐,注重温良恭俭让。

他们讲究乐善好施,君主与民同乐。

魏惠王执政期间,也在对人民施加恩惠,可效果依然不好,孟子认为是施舍的不够。法家则认为,儒家只是一种理念,但没有操作方法。所有的根结都在于君王的施舍,只知道施舍但有过不罪,无功受赏,因赏罚不分,引起民怨。

战国时期,孟子讲王道,法家讲霸道,那为何霸道能兴起,而王道就不适合呢?

有一年齐国伐鲁,鲁国派孔子的学生子贡去进行外交谈判,子贡滔滔不绝讲了半天,齐国说,先生话讲的那么漂亮,可是我们就是来抢地盘的,好话有什么用,结果,齐国就把国境线划到了鲁国度城门前十里。

在战国那个靠实力说话的年代,不要谈什么仁义道德,扯什么温良恭俭让,因为时代变了,大家都不按套路来。那个时代,所有的关系就建立在“利益”两字之上。

作为君王做大的利益,就是称王称霸,你不称霸就被人灭掉,因此他们不得不放弃儒家思想;可是利益导向,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君王谁都可以做,谁实力强就是谁。

法家的应对措施是奖惩和赏罚,同时配套势、术、法。势是权势,术是权术,法是法规。

用权势建立威望,用权术对付臣下,用法规制服人民。同时强调权术有名有暗,软硬兼施。君主无术,就会受制于人,民众无法,就会犯上作乱。

权术要暗藏心底,法规要公之于众。

因此,才会有秦孝公为恢复秦国霸业,聘请商鞅进行变法,楚国任用吴起变法,齐国用孙膑。在当时的环境下,君王有成就霸业的实际需求,可是儒家满足不了,才会被认为是空谈误国,很少采用。

可以说战国时期的儒家只是一种价值观,没有方法论。告诉了君王应该与民同乐,可如何同乐,没说。

随着时代的展,在汉武帝执政时期,才逐步确立以原来儒家的思想为基准,对百家之学加以融合的新儒家治国思想。

所以说儒家治国是万世之治,法家是一时之治。

宋君偃与孟轲促膝长谈,但是他对于儒家的那一套治国之法还是不怎么满意,认为其“迂远而阔于事情”,太偏离实际了。

不过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