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07章 都护府(1 / 3)

桀宋 迷惘的小羊羔 4820 字 2019-11-14

“善。”子偃微微颔首,又垂询道,“那么帝国要在塞外设立怎样的行政机构?又该设立几个?又如何真正地对塞外进行治理?”

闻言,冠子低着头道“陛下,臣适才已经想过了。臣以为,应当按照塞外各部族的生活习俗、族别、语言等划分,塞外有东胡、匈奴、月氏、丁零等几十个游牧民族,大小不一,不过可以大致上分为三大部,即匈奴、东胡和月氏,诸如丁零、娄烦、林胡等不过是人口十几万的部族,可以忽略,并入该部。”

“这么说,丞相是认为应该在塞外设立三个大的行政机构吗?”子偃眯着眼睛道。

“是的。”冠子回答道,“为了对塞外进行有效的管理,只有如此!”

“善。”

公元前290年,在征服了整个塞外之后,为行之有效地治理这片广袤的疆土,子偃采用丞相冠子的提议,对塞外实行了一种新的军政管理制度。

宋帝国在塞外设立了三个行政机构都护府!

“都”为部,“护”为带兵监护,“都护”即为“总监护”之意。

都护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凡对周边民族之“抚慰、征讨、叙功、罚过事宜”,皆其所统。都护府置都护、副都护、长史、司马等职,掌统诸蕃,又置录事参军事、录事、诸曹参军事、参军事等,有大、上、中之分!

西域都护的官职与中原的“郡”是同一等级,“都护”相当于内地的郡督尉。

不过宋帝国设立的这个都护府,可不同于历史上的汉王朝的西域都护府那样当个摆设而已。

就一个西域都护府来说,在汉武帝时期的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和西域才真正被西汉王朝所重视。

但由于实力和地域的原因,在近半个多世纪后,即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汉才在西域设立都护府,骑都尉郑吉被任命为第一任西域都护,驻扎地点为乌垒城。

根据《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下》的记载,“乌垒,户百一十,口千二百,胜兵三百人。城都尉、译长各一人。与都护同治。其南三百三十里至渠犁。”

而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记载,“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二人。”

也就是说,西域都护府所掌握的兵力仅仅为300人,而西域都护的官职、地位也仅仅与太守郡太守是两千石相当,并不显赫。

从这个意义上说,西域都护府很可能只是西汉派出的带护卫队的使馆机构,谈不上真正对西域有实质性的控制。而其能否发挥作用,很大程度又与西汉的强大与否相关。

如《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上》说的,“神爵二年,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于是徙屯田,田于北胥,披莎车之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

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都护治乌垒城,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与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饶,于西域为中,故都护治焉。”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横穿戈壁沙漠、距离太远的西域都护府几乎不可能得到本土的后援事实上也没有发生过,因为后勤没有保障这才必须在当地屯田养活自己。

而其职责,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是统辖西域诸国之类,其实就实力而言,未免太高看了。

事实上,所谓西域48国也仅仅是一些绿洲城邦的组合,如果只对付其中一两个,3百职业兵士大概也就够了,因为这些绿洲城邦本就是吹弹即破的墙头草,谁强大服谁呗!

据记载,自郑吉为西域都护至西汉末,前后任西域都护者18人,姓名见于史册的有10人,除郑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