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11章 泰山封禅(1 / 3)

桀宋 迷惘的小羊羔 5348 字 2019-11-14

子偃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宋功业。

子偃终于抵达了泰山脚下,为了封禅大典的事情,又为了笼络齐鲁大地上的士子的心,子偃特地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稽考封禅礼仪。

泰山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

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封禅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如果不抱先入为主的偏见,就不难看到前人对封禅起源的追溯。那位孜孜不倦地追周礼,毕生以“克己复礼”为已任的孔老夫子,曾往来汲汲于泰山,寻觅封禅大礼的遗迹。

自古以来,在泰山封禅的君主不知凡几。

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蔡丘,而欲封禅。

管仲曰古者封禅泰山禅梁父者七十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禅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

《路史》中记载,作为炎帝后裔的蚩尤“兴封禅”,也透出封禅起源的消息。

以上诸说,显示了封禅起源的纵向系统。它虽开法构成信史,却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那么封禅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

似乎纯粹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

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而在原来的历史上,已经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也曾在泰山封禅。

当时的秦始皇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其实质则为巩固皇权,粉饰太平,带有一种君权神授的意味。

泰山脚下,已经搭建了一座大殿,子偃就在这里召见了齐鲁之地,那些博学多识的儒生。

“诸位,朕召汝等来此的目的,汝等应该知晓。”子偃高坐上位,一股子不怒自威的王者气势油然而生,说道,“帝国已经成立十周年,朕欲在泰山封禅,告祭上苍,颂扬帝国之丰功伟业!却是不知应用何种礼仪较好?”

这时,一名精神抖擞,眼泛精光的中年儒生起身道“陛下,泰山封禅,古来有之。伏羲、神农、炎帝等上古圣贤,皆封禅于泰山!陛下可以效仿古制,要用蒲草将车轮子包起来,以免损伤山上的一草一木。然后扫地而祭,用其简易。”

“不可。”

子偃还没说话,在一侧的邹衍便出来反驳道“这显然只是上古时代祭祀山神或祭天仪式的缩影,过于简陋。陛下如今威加海内,帝国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功盖三皇五帝,礼仪怎可从简?”

子偃颔首道“今时不同往日,值此帝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朕于泰山封禅,却不可效仿古人也。”

子偃此番在泰山封禅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如同历史上的秦始皇一般,达到君权神授,皇帝受命于天的目的,顺便笼络一下齐鲁子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