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火炮(2 / 3)

快,黑洞洞的枪口从墙头探出——解决掉入城之敌的梅森终于腾出手来对付城外的蛮子。

旧时代的城墙修得高大,不仅是为给攻城者增加难度,更因为高度本身就是一种武器。

道理很简单,连小孩子都懂从越高的位置抛掷的重物,杀伤力越强。

但是随着火药武器慢慢应用在围城战中,军事工程师们很快就意识到高耸的城墙不仅脆弱,而且不利于火器发挥威力。

火药推动的弹丸速度远比箭矢快,威力也更大,甚至能连续贯穿人体。

除开炮弹飞行过程中的下坠,炮弹的飞行轨迹越行于地面,火炮的杀伤效能越好。从发扬火力的角度考虑,城墙或许矮一些更好。

于是乎,墙壕一体的矮墙逐渐走到舞台中央。

这种设计算不上新玩意,旧时代城防体系的外围工事——子墙、小外墙、羊马墙都有类似的结构。

但是将墙壕一体结构应用在城墙主体上,却是完完全全属于新时代的突破。

这道城墙是理查德·梅森使用新时代的设计,为停留在旧时代的特尔敦人准备的“礼物”。

不甘心的特尔敦人还试图继续用弓箭杀伤墙后的守军,然而两声轰雷浇灭了他们的所以战意。

攻防双方的焦点地段——南城门外,两股气浪裹挟着碎石和铁渣扫过大地。

负伤的战马惊恐地嘶鸣,狂奔逃跑;中弹的骑手被甩下马鞍,衣服上焦黑的洞口逐渐被血液浸透。

站在木架台上,只在墙头露出半个脑袋的火枪手们也随之开火。

“[赫德语]大雷!”硝烟弥漫、惨叫连连,有人在惊呼“[赫德语]两腿人有大雷!”

[注赫德人称火药武器为‘雷’,火枪一般被称为大雷,火炮被称为小雷,所以投掷榴弹被叫做黑雷]

距离实在太近,停留在壕沟附近的特尔敦人,几乎是被守军顶着脑门轰了两炮。

没人比特尔敦人更懂火炮的杀伤力,大荒原之战他们亲口品尝过攻坚的血水。

火炮、城墙以及坚定的防守者——这座城池虽然算不得固若金汤,但也绝非特尔敦人能予取予夺的鱼肉。

另一个红翎羽眼见事不可为,咬牙下令撤兵。

号角声响起,攻打南门的特尔敦人纷纷拖着尸体和伤者撤退,其余佯攻的特尔敦人听到号角声也迅速脱离。

看书福利关注公众 号书友大本营 每天看书抽现金点币!

热沃丹新城陷入久久的沉默,直至蛮人的蹄声逐渐远离。

“赢了吗?”有民兵怯生生地问。

“赢了!”梅森怜爱地拍了拍他的第三代木炮。

刹那间新城欢声雷动,劫后余生的人们又是哭、又是喊。

对于绝大部分前一天还是劳工的民兵而言,他们几乎什么都没做,但这并不能冲淡他们的喜悦和幸福感。

狂热的情绪漫过圣乔治河,惶惶不安等待消息的旧城市民也被传染。

北岸的旧城区家家户户敲打门窗,欢呼的声音又飘过河岸传回南城。

守候在热沃丹大教堂的信徒们齐声祈祷,赞美救主。

而热沃丹真正的救主此时此刻还在仔细检查他的大炮。

一代木炮的结构是原木裹铁管,用不了几次就会报废;

二代木炮更进一步,就是一根中空的木桩,一次性使用;

而三代木炮是真正意义上的火炮,甚至已经不该再被称为“木炮”。

得到锻炉乡的全力支持,第三代木炮是以熟铁裹锻出炮身,过程接近于锻打枪管。

原型枪管紧接着再用铁箍、皮带缠绕预紧,最后敲进新鲜有韧性的原木芯部,进一步降低炸膛的可能性。

虽然熟铁、皮革、木头三层结构导致火炮变得笨重,但在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