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1【决战序曲】(2 / 3)

王梓钧 3183 字 2022-01-25

营寨里不打仗,多尔衮同样缩在营寨里不打仗。特别是代善率军离开之后,多尔衮的兵力更少,就更是一直加固防守营寨。  萧宗显说:“幸好早有准备,去年运来了许多长枪。足足八千杆制式长枪,本来是要扩编武装农兵的,现在全部给火铳兵换上。火铳就算装了刺刀,也肯定不如长枪好使。”  大同军的燧发枪,阴雨天或许还能用,大雨天多半无法击发。  李正笑道:“将长枪从盖州运来,都发下去操练操练。自拿上火铳之后,火铳兵只练刺刀,长枪手艺怕是都生疏了。”  今年的雨季,来得有点晚,半个月过去只零星下雨。  八千杆长枪运到耀州城外大营,只够两个师的火铳兵换装。  火铳兵们轮换着列阵操练,他们大部分属于农兵出身。而农兵训练的就是枪阵,如今再拿起长枪,立即回想起以前的岁月。  至六月中旬,雨天越来越多,但还没迎来特大暴雨。  多尔衮开始向耀州城转运物资,把雨季带不走的辎重,全部运进耀州城储存。这也是他拖时间的原因,一旦进入雨季,耀州城基本就安全了,大同军是打不进去的。  而李正这边,也开始渡河扎营,跟满清主力贴得更近。  双方都是一样的打算,等着大雨天开战。火炮、火铳、弓箭都不能用,彼此用冷兵器厮杀,他们都觉得自己肯定会赢。  更何况,大同军还有秘密武器,那就是给燧发枪加装的皮套子,准确的说更像是皮盒子。  用皮盒子将关键部位给包住,避免被雨水直接淋倒。枪管和枪身的缝隙,再涂抹一层蜂蜡,避免雨水从缝隙流进药池。(欧美近代也有这种装备,叫做“'s knee”。)  有这玩意儿,能在大雨天开一枪,重新填弹肯定被淋湿。  关键时候,一枪足矣!  “轰隆隆!”  暴雨天终于来临,由于下得实在太大,并没有因此爆发战斗。  翌日,变成小雨。  多尔衮下令全军出营,只要大同军不动,他就立即趁机冒雨撤退。骑兵是没法追赶的,因为道路泥泞难行,只能牵着马儿走路。  “火铳兵,全部填好弹药!”  包括龙骑兵在内,都在营帐里填装弹药,用蜂蜡仔细涂抹缝隙,再用皮套子小心包裹住。  火药是妥善保存的,并没有受潮。但填进药池后,最好还是快点击发,这雨季的空气比较潮湿。  八千杆长枪,暂由近战兵帮忙拿着,等他们开完一枪再说。  辽东的骁骑兵,已经扩编为骑兵师,而且全部练习过墙式冲锋。但是,这次打仗注定没用,骑兵都得转化为步兵,泥泞的地面根本冲不起来。  双方加起来,将近九万人。  淋着淅沥沥的小雨,踩着泥水缓慢列阵。  对于八旗军而言,这是一场决定命运的战斗。一旦败北,辽东岌岌可危,因此都放下矛盾,攒足了心气儿要浴血厮杀。  列阵之后,双方没有急着进攻,而是让民夫垒筑高台。  用麻袋装满泥巴,垒个两三米即可,再借助千里镜,主帅勉强能看清战场全貌。  八旗军不但放弃弓箭,楯车也放弃了,这玩意儿在泥水里速度太慢。反正大同军的火器无法使用,那么楯车也没必要上场。  双方的棉甲都被淋湿了,重量大增,踩在泥泞中更难移动。  多尔衮要跟大同军比拼意志力,他认为八旗勇士必定获胜。这是唯一的胜利机会,大同军的火器太厉害,八旗军只能这样拼死一搏。  三个师的火铳兵,三个师的龙骑兵,此刻都小心意列阵,尽可能保持火铳平放。  将近两万支燧发枪,全都已经上药填弹,他们在雨中只有一次开枪的机会。  关键一枪,抵定胜局,八旗兵必被打得毫无防备。  满清那边,连燧发枪都没列装,自然想不到还有防水装置。因为这种防水装置,只能配在燧发枪上,火绳枪是完全没效果的。  吴三桂此刻弃马步战,带着队伍缓缓前进。  吴三桂不敢投降或倒戈,因为吴家和祖家,是辽东最大的汉奸家族,他知道大同朝廷对待汉奸的政策。  可是,吴三桂手下的兵,此刻却随时准备溃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