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卷王之王(2 / 6)

家都没送。

于是乎,这时候的冰敬和炭敬,就成了常例了!

常例的意思就是,你送这点东西,不是应该的吗,就这你还想教我办事?你谁啊你。

可怕的是,虽然大家收了你的礼,也没办事的打算,可你若是不送,这就不合规矩了,委实属于被打击之列。

至于礼的轻重,也有门道。

起初只是常礼,大家还讲一点文人的雅趣,收罗一点字画,或者什么瓷瓶,什么古董这等东西送去。

可到了元朝的时候,大家也懒得客套了,因为那时做官的人,文人的占比已不多,尤其是那些鞑靼贵族们,你送他们这个,这不是消遣人家吗?

最终,所谓的冰敬、炭敬,就成了赤。裸。裸的送金银了。

大明开创之后,恢复宋制,对于元朝的许多制度和陋习,都是大加挞伐。至于像元朝这种充满铜臭味的冰敬、炭敬,却是完整地继承了下来。

毕竟粗俗是粗俗了一点,可真的能挣很多。

而且这玩意,比俸禄要靠谱。

俸禄是皇帝发的,朱家的皇帝在大臣眼里人品都很值得怀疑,他要是哪一个月拖欠你,你也拿他没办法。

可这孝敬不一样,孝敬是下头人送的,这些人可都仰仗着你,对你马首是瞻,人家来送这个,怕的反而是你不收。

此时的郑赐,是越想越气,就差把鼻子气歪了。

他背着手,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实在憋不住了,口里又骂骂咧咧起来:“我早晓得他不是好人,是个女干人……”

“混账王八蛋,这样做迟早要有报应的……”

骂了足足半个多时辰,口干舌燥,又想起了什么:“这狗东西他卸磨杀驴啊,刚刚廷推了他国公,转过头就翻脸不认人,真是猪狗不如,就不怕遭雷劈。”

这时,儿子郑忠气终于喘吁吁地赶了回来:“爹,爹……”

郑赐顿时打起精神,阴沉着脸,看着大口喘气的郑忠,急问道:“怎么样,外头有什么消息?”

“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郑忠道。

郑赐本着先苦后甜的心思,便道:“坏消息是什么?”

郑忠道:“确实锦衣卫堵了咱们的街头和巷尾,表面上是说盘查不法之事,其实就是奔着那些送冰敬和炭敬的来的,但凡身上携带巨款,又无其他理由的,都责令遣返,现在大家都吓坏了,不敢露头。”

郑赐气得要跺脚。

“好消息呢?”郑赐觉得这个时候,自己需要一个好消息,冲一冲眼下的阴霾。

郑忠乐了:“好消息是……威国公不是针对咱们郑家的,好家伙……各处码头和渡口,还有城门,街头巷尾的,各大臣的府邸,都是锦衣卫的人,爹,不是张安世针对您,他是把所有人都针对了。”

郑赐听罢,却只觉得眩晕,抬起手来,大骂道:“孽畜,这叫什么好消息!”

郑忠连忙躲避,抱着脑袋,咕哝着道:“又不是咱们一家倒霉,可不是好消息吗?”

“你吃土去吧。”郑赐气呼呼地指着郑忠的鼻子破口大骂。

郑忠委屈巴巴地道;“又不是儿子得罪了您,是那张安世……”

郑赐瞪他道;“我惹不起张安世,我还教训不了你?”

吵闹之后。

郑赐终于渐渐冷静了下来,他阖目,干坐着,一言不发。

倒是郑忠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看着郑赐的脸色道:“儿子

听说,锦衣卫那边,说要将这变成常例。”

“常例?”郑赐眼里掠过一丝寒意:“他这是铁了心不教我们好过了?”

郑忠却道:“爹,咱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平日里是不是对张安世过于苛责了?我可听说了,这满朝文臣,没几个人说张安世的好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