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不要不识抬举(2 / 4)

谁才晓得,不过两年的功夫,此处就热闹起来了。”

里头传出朗朗读书声,因是小学堂,不过是背诵一些算术的口诀罢了。

朱瞻基道:“他们教授的真简单。”

张安世与朱瞻基站在窗前,背着手,学堂的负责人和其他的教习,早已被校尉们请到一边去‘喝茶’,其余人退开,只二人隔着窗,瞧着里头满当当的课桌,足有七八十个孩子,挤在这并不宽敞的课室里继续朗读。

张安世声音放低,道:“伱在这样年纪的时候,还没有正经学算术呢!等他们到了你这个年纪,便要学更深的学问了,代数、几何的原理,你知道吗?”

朱瞻基道:“我学的和他们不同。”

张安世笑了笑道:“术业有专攻,所以你可别小看了人。”

朱瞻基看了一会,随即便跟随张安世来到这课室外的小校场里踱步。

朱瞻基踩着这小校场里的砂砾,突的道:“阿舅……我听人说,你不学无术……”

眼见张安世勃然大怒。

朱瞻基又道:“可杨溥师傅又说,阿舅治下,许多孩子都读书,杨溥学士说,只有圣人才可以做这样的事,可我瞧着阿舅……不像圣人。”

张安世惊喜道:“杨学士当真这样说?”

朱瞻基点头确定。

张安世感慨道:“这个家伙,怎么老揭我老底呢。”

朱瞻基道:“杨溥师傅还说,只有心存仁义之人,方才能做到这样的事,是为苍生为念,怀有怜悯之人……”

张安世摆摆手:“好了,好了,够了,听的我头痛。”

朱瞻基歪着脑袋看着他道:“这是杨溥先生在夸阿舅呢。”

张安世道:“他夸一夸,倒没什么妨碍,不过……你却不可信了这些鬼话。”

朱瞻基诧异道:“阿舅,难道他说错了?”

“大错特错。”张安世一本正经地道:“让人读书,可不是靠什么怜悯和仁义。”

朱瞻基很是好奇,便道:“那靠什么?”

“利益!”张安世道。

若换做杨溥亲来,见张安世给朱瞻基灌输这个,只怕要两眼一黑。

朱瞻基似乎对这等奇谈怪论,格外的感兴趣。

于是他怂恿张安世道:“阿舅,为何是利益?“

张安世道:“因为人读了书,就能从事更精细的工作,能有更大的价值,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千方百计,鼓励他们去读书。”

朱瞻基道:“阿舅的意思是……他们读书……阿舅才有好处?”

“正是如此。”张安世毫不避讳地道:“所谓仁义的那一套,或者靠同情和怜悯,甚或是圣人所谓的教化,是不可能让人持之以恒的让最寻常的百姓子弟进学堂读书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你瞧,这千百年来,天下的寻常百姓子弟,有几人能读书?这读书之人,不都是那些世家大族子弟吗?”

朱瞻基听罢,表情认真地起来,显得若有所思。

张安世则接着道:“所谓的仁义,不过是同情心,就好像一富人见别人衣不蔽体,因而怜悯,于是施舍给他一些衣食。可是鼓励富人们去乐善好施,就能让天下清平吗?若靠这样就可以,那么天下早就安居乐业了。”

朱瞻基点了点头,道:“阿舅说的对,那么……怎么样才可以呢?”

张安世道:“人只有自觉自己高贵,才会对别人施舍,施舍是不能长久的。看那历朝历代,也不乏有怀有怜悯之人,或者知晓仁义廉耻的君子,可他们能惠及几人呢?他们所接济的人可能有十户、百户,可藏在他看不到的地方,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人又有多少呢?”

说着,张安世摸了摸朱瞻基的脑袋,语重心长地继续道:“可利益就不一样了。利益是恒久的,你若是抱